由中國航空學會及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指導、澳門科學館及澳門資優教育協會主辦的“MYAIR 2025澳門青少年人工智能及機械人大賽”於今年3至7月期間分階段舉行,吸引超過30間學校,逾百支隊伍,近500位師生參與。作為澳門具影響力的人工智能(AI)和機械人競技平台,此項賽事已連續舉辦七年,旨在為青少年打造集知識積累、技能培養與探究性學習為一體的科技教育活動。賽事鼓勵學生走出課堂組成研發團隊,綜合應用AI與無人機、開源硬體等機械人技術,探索低空經濟產業應用場景,並通過競技交流培育科創人才。
賽事自3月起密集展開五項技術競技:3月15日半自動無人機障礙賽考驗空間定位能力,15至16日蜂群舞蹈編程賽聚焦多機協同演算法,16日空中格鬥賽錘煉對抗策略,29日全自動全地形障礙任務賽挑戰環境感知技術,29至30日創意智造項目賽探索AI場景創新。7月6日壓軸的MatataWorld機器人挑戰賽在科學館舉行。賽事分為“新絲綢之路挑戰賽”(幼兒組4-6歲)及“Future Plans”挑戰賽(小學組7-12歲),要求參賽者操控機器人完成物資識別、裝箱及搬運任務。小學組需同時駕馭兩種控制模式:自動編程考驗邏輯預判,而手動操作則挑戰臨場反應。這項集成式挑戰全面考驗選手的邏輯思維、機械控制、路徑規劃、團隊協作與應變能力。
“Future Plans”挑戰賽小學組冠軍得主、婦聯學校善思隊賽後分享,機器人取球環節曾因程式故障與機械干擾屢次失敗,團隊成員通過分工檢查代碼、調整感測器參數,最終在比賽中協同攻克難題。“我們學會在故障時快速定位程式錯誤,用新方法修正指令。”隊員表示,參賽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不同年齡的隊員都能透過溝通制定分工策略,顯著提升任務完成效率。
該隊的指導老師李偉文見證參賽學生的成長。他表示,學生們經過數週的練習和溝通後,展現出超越課堂的協作能力,順利解決問題。科學館所提供的專業場地和公平競賽環境,更是學校無法複製的優勢。充足的賽前培訓讓不同年級的學生互相交流合作,實現共同成長。
澳門科學館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為賽事提供專業的場地設置,以滿足無人機及機器人賽項的場地需求。導師關智浩指出:即時任務挑戰能真實反映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轉換能力,而該館推出的編程技術課程亦吸引了多間學校踴躍報名參加,為學生日後繼續研習編程打好基礎。
幼兒組“新絲綢之路挑戰賽”冠軍得主的家長黃女士肯定賽事價值,並感謝澳門科學館與澳門資優教育協會透過舉辦此賽事提供實踐平台,讓孩子掌握編程技術的同時,培養路線策劃與溝通技巧。現場觀賽的家長普遍反映,子女於參賽過程中將數學座標知識轉化為機器人移動邏輯,提升了跨學科知識應用的能力。
MatataWorld機器人挑戰賽的順利完成,標誌著為期四個月的MYAIR 2025澳門青少年人工智能及機械人大賽圓滿結束。 參賽學生在實戰中提升編程調試、機械控制及AI集成應用能力,更在團隊協作、抗壓應變與創新思維等軟實力上取得突破。
在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科學館作為本澳科普教育重要的校外教室,期望透過舉辦大型科普競賽,進一步發揮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平台作用,為學生提供專業訓練和鋪設技術進階路徑,鼓勵他們開拓視野,促進技術交流合作。未來,該館會持續配合國家及特區政府推動科技創新教育的政策,透過舉辦多元化的科普教育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團隊協作、動手實踐與解難的能力,為澳門培育更多科創新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