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本報訊】近期,基孔肯雅熱疫情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本澳已錄得6宗輸入個案及2宗本地個案。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日探討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防控,出席節目的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處處長陳彩環表示,本澳確診的本地基孔肯雅熱個案屬新城A區地盤聚集傳播關聯病例,未出現社區傳播,但疾病輸入及由輸入病例再引起本地傳播的風險會持續存在。她指出,本澳正處於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的早期和關鍵階段,希望居民掌握好“防蚊三招”,即防止家居孳生蚊子、防止蚊子進入室內、防止戶外蚊子叮咬。
.jpeg)
陳彩環與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主治醫生楊俊杰,以及市政署環境衛生處代處長彭秀萱出席昨日的《澳門講場》,與聽眾共同探討“兩熱”防控及防蚊滅蚊。
陳彩環表示,目前,基孔肯雅熱在本澳未出現社區傳播,但鄰近地區疫情持續增加、粵澳人員往來頻繁,疊加暑假外遊居民和旅客增多,疾病輸入及本地傳播風險高,加上近期高溫多雨,適合傳播“雙熱”的白紋伊蚊繁殖,疾病傳播風險上升。她指出,基孔肯雅熱傳播方式與登革熱類似,均通過帶病毒的白紋伊蚊叮咬傳播,但傳播速度比登革熱快,亦不會直接人傳人。基孔肯雅熱症狀包括發燒、關節痛、皮疹,但非所有患者均出現全部症狀,部分患者也可能無症狀,近期廣東病例多為輕症。倘居民近期去過病例多的地方,且被蚊蟲叮咬後出現症狀,需留意並及時就診。
彭秀萱表示,政府自今年7月起已增加滅蚊頻次,由每月2次增至3次。針對經衛生局評估具公共衛生風險且情況緊急、無法聯絡業權人的私人地方或空置地段,市政署會配合清理積水容器和垃圾,防止病媒孳生及疾病傳播。居民應注意勤清積水、不隨意拋垃圾,共同落實防蚊措施。她提到,本澳近日多雨,但蚊藥需在器具表面留置一定時間才生效,戶外滅蚊需與天氣“搶時間”,選擇合適噴灑時機。針對公園及各類戶外場所,政府已下達防蚊工作指示,要求各部門重視防蚊措施,並向負責相關工作的外判商明確措施跟進要求,適時提交工作報告,也安排人員巡查相關場所核實防蚊措施。
節目中有聽眾擔憂長者把基孔肯雅熱造成的關節痛誤判為普通風濕,對此,楊俊杰指出,基孔肯雅熱除了發熱,還有關節炎引起的明顯關節疼痛及皮疹,曾赴病例高發地區需要特別注意。基孔肯雅熱以輕症為主,嬰幼兒及長者或會出現重症,但一般較為罕見,又稱目前兩宗本地確診個案仍在住院治療,均為輕症。
被問到會否同時感染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楊俊杰稱,根據資料,部分流行“兩熱”的地區會有人同時感染兩種病毒,患者症狀會更明顯,但未有數據顯示會出現更多重症。另有家長擔心小朋友能否使用驅蚊劑,其表示半歲以上兒童可使用驅蚊劑,低齡兒童使用時建議選擇濃度較低產品。驅蚊劑在身體表面有一定作用時間,若因天氣炎熱大量出汗,需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補噴。
另有聽眾關注本澳設置滅蚊範圍的科學標準,陳彩環稱,當局會針對每一個案開展詳細流行病學調查,在風險區域以蚊子大概飛行距離為中心半徑圓開展滅蚊,因此滅蚊工作需視乎個案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