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據中新社北京8月6日消息,中國消費者協會(簡稱中消協)當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995,971件,同比增長27.23%,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4.52億元人民幣。
老年消費陷阱頻現,形式不斷翻新、手段更加隱蔽,如一些無良商家通過在網絡上發佈“走路賺錢”“免費領紅包”等宣傳語吸引老年人點擊,隨後跳轉免密支付自動扣款收取“會員費”;在線下,一些不法分子還打著“促銷”“免費贈送”或“健康講座”的幌子向老年人兜售“三無”產品。
私域引流營銷亂象頻出,虛假宣傳與售後缺失問題突出。其主要表現為:商家將消費者從電商平台、社交平台引導至私域聊天群、直播間等渠道進行營銷的活動。中消協指出,私域交易由於脫離了平台監管體系,其信息透明度低、支付路徑分散,一旦發生糾紛,消費者維權難度較大。
情緒消費快速興起,但相關問題有待規範治理。中消協指出,情緒消費作為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的一種新型方式,從虛擬情感陪伴服務到線下解壓類創意產品,其形式不斷豐富,覆蓋領域持續擴展,但其快速發展也出現一些問題,主要有:商品存在粗製濫造現象;誘導消費現象突出;商家設置不合理限制,退費困難。
中消協當日披露的其他投訴熱點還包括:高溫催熱空調消費,物流和售後成為痛點;農產品網購便利背後存在虛假宣傳、售後服務缺失等問題,引發消費糾紛;玉石類投訴量增長明顯,直播間虛假宣傳成“重災區”;部分技能培訓機構以“零基礎高薪兼職”等為噱頭,通過虛假宣傳、誘導貸款等手段吸引消費者報名,引發大量消費糾紛;上半年演唱會投訴量逐月攀升,退款問題成為投訴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