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本地社區精神障礙問題日益增多,有本地研究報告指出,此類問題正呈現年輕化,居民將面臨更多心理精神健康挑戰。立法議員林倫偉就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提出書面質詢,促請當局藉修訂十年復康新規劃的契機,完善精神復康服務的人手資源配置及社區關懷網絡,減輕前線工作人員的壓力。
特區政府十分關注居民的精神健康,透過跨部門協作機制,由衛生局、社會工作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以及社會服務機構保持緊密溝通和合作,貫徹落實世界衛生組織“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聯合機制,提供精神健康相關服務,持續提高服務可及性、擴大社會支援網絡,從家庭、學校、社區等不同層面動員社會共同關注和主動轉介信息,讓相關部門迅速介入及消除可能存在的危機。同時,積極推動培養社區“生命守門人”,及早發現身邊有情緒困擾的人士,給予關懷及提供專業服務資訊。
林倫偉引述當局今年1月提供的數據提到,復康服務範疇的有效註冊社工為177人,佔比為12%。而截至 2024年9月底當局提供的數據,精神殘疾類別人數為3,600人,佔總殘疾類別19.43%,55歲以上的總人數為1,766人,佔49%,年長服務使用者比例近半數。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社區精神復康服務中,每位工作人員平均負責30名服務對象,這一比例仍與澳洲及新西蘭的社區精神科服務個案經理負責的個案數量相當。對此,其問到當局會否藉十年復康新規劃修訂的契機,針對社區精神病患個案,在未來人手資源配置及社區關懷網絡方面制定更完善的措施,例如在應對高危個案的人手比例、機制上作出調整,以減輕前線工作人員的壓力。
另外,林倫偉指出,精神障礙的患者在強制治療時,需平衡權益、公眾安全與治療需求,澳門亦有精神衛生的立法以確保適當實施強制性治療,但業界反映當情況緊急時,工作人員從通報到送院過程中的協作及實施上會遇上不少難點及障礙,當中的準則亦較為含糊,對此,其問及當局為應對此類高危個案,在送院治療的程序上會否優化規範與準則,例如優化處理時的跨部門協作,或針對性地訂立更完善的跨部門協調溝通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