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最低維生指數是特區政府扶助貧困和弱勢社群的指標,社工局以最低維生指數作為援助金申請的收入限額和援助金額計算的標準。現行的維生指數自2020年1月1日起將一人家團成員的金額由4,230 元調升至 4,350 元後,未有再調整。當局計劃於明年再次檢視最低維生指數調整機制是否適應社會發展。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日邀請民眾建澳聯盟副理事長陳冰冰、澳大公共行政碩士課程主任陳建新及街總社區中心主任註冊社工梁露欣出席,與聽眾共同採討本澳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節目中,陳冰冰提到,現時多項援助金制度均與最低維生指數有關,近年有聲音認為機制需調整,以及調升養老金。由於近年最低維生指數調整機制的檢視頻率平均為 5年 1次,數據有滯後性,其認為政府應向居民解釋適合調整的時間。
陳建新表示,制定最低維生指數機制大多是複雜的技術性概念,會與一般市民理解有差距,認為每5年檢視1次的頻率相對合適。他解釋,政府委託學術單位作研究,需考量足夠的時間段累積數據及研究,以及參考世界各地的新概念,太頻密檢視亦會令人質疑機制的公信力。
他並認為,現行最低維生指數機制可接受,大部分數據是從統計局得出再估算。不過,與 10年前相比,現時本澳居民消費習慣已改變,網上購物乃至北上消費等更為密集,例如有居民會在內地平台網購,在內地取貨,順便買餸回澳,會導致當局收集數據未必能反映本澳居民生活壓力,較難制定有效對策。
梁露欣稱,相關機制是希望令居民不要位於貧窮線下,也是反映居民生活的最基本成本,政府扶助弱勢,例如經援、社屋政策的標準,調整需審慎,當局可多訪問居民消費實際情況。